股票中的杠杆 红旗20相机出现的背景和版本区分?哪款收藏价值高?_生产_政治_江青
关于红旗相机的文章,现在很多了,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,但总还有些疑问和意犹未尽的想法,它的问世有其历史的特定原因,而它的成功虽然归于政治原因,却又断断续续生产了七八年股票中的杠杆,直到1977年生产最后一批,才就此告别。
而1977年,已经结束了文革十年(1966-1976),但这一年,却又是红旗20相机生产的大爆发一年。
01,红旗20相机的出现背景
近来一直思考一个问题,中国的第一台相机“七一”仿玛米亚120折叠相机,和第一台135相机“大来”仿卓尔基相机,为什么只是“灵光”一现,诞生即结束,而红旗20相机却能坚持那么久?
不久前我在天津同程建国先生一起待了两天,探讨了很多早期相机研发历史以及收藏故事,其中说到“七一”与“大来”,一致认为,它们都是政治相机,当年的北京与天津,都还不具备生产与加工能力。这两款相机在“很短”时间内报捷,是出自政治原因,主要的零部件还是借用了所模仿的相机,而非完全是自己加工的,这样也就不可能最后出真正的产品,或者商品相机了。
展开剩余86%那么红旗20相机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?
红旗20相机可以说是政治相机,但同前面两款有很大的不同。
首先,红旗20相机是一款“成熟”的模仿相机,它的关键部件,也完全是自己制作出来,虽然不精密,但是完全可以胜任使用,所以一些红旗相机,至今依然可以使用,成为了真正的产品;
其次,是红旗20相机断断续续生产到了1977年,有据可查是271台(有人说实际数据要大于这些)。它有成功的图纸与模具,也有完整的生产体系,有成套的研发人员,也有专职的生产与转配车间,据说生产车间在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边上的六楼(可能不准确)。
红旗20相机虽然没有进入供给市民的营销渠道,但都是以调拨的形式给了新闻单位、院校和文化部门,也算是“商品”相机了。
其实,我觉得红旗20相机的成功,也算是水到渠成,有三个主要原因:
1、上照成熟:红旗20相机是上照二厂的杰作,这里需要说明上照二厂是从上照厂(上海照相机厂)分离出来的,而上照厂在1958年成功的生产出仿徕卡的上海58-1相机(1198台),第二年推出了改进型的上海58-2相机(近6万台),这两种相机不仅仅是研发成功,而是进入了百货公司,成为商品相机,是有利润和经济效益的。
随后,上照厂又开始研发仿徕卡M3的上海59-1型,虽然最后没有成功,却给几年后研发上海-7型相机打下了基础和思路,而这些,都为了后来研发红旗20相机探索了道路,并打下了基础和矫正研发方向。
2、江青喜欢:这点很重要,江青喜欢摄影,喜欢用哈苏和徕卡拍摄照片,所以她想到了国产这种相机,于是给上海下达了政治任务。仿制哈苏和徕卡,也就是后来的东风与红旗。并派新华社人员带了哈苏与徕卡样机到上照厂,下达了研发任务。
江青最后究竟使用没有使用过红旗20相机,现在没有资料和可以提供佐证,但是研制的红旗相机是送给了江青的,江青因该是很满意的,所以后来断断续续的生产,并进行了改进。抛开政治原因不说,江做事还是很认真和善始善终的,比如她的样板戏,在艺术上是有造诣和突破的。
所以虽然研发生产很困难,但是红旗与东风还是完美的达标了,这是上海的骄傲。
3、文革形势:文革是一个“疯狂”时期,这个时期一方面政治需要,也造就了人们的热血沸腾和工作激情,所以上照二厂马上成立研发小组,人马到位,甚至搬来了铺盖卷。
除了人员的到位,还有协作精神,以及作为政治任务的红旗20相机。除了人员满足,在物资调配,以及分工协作上,都表现出了极大能量与势不可挡能力。
说实话,如果不是文革,不是江青在其后,这是不可想象的,不计成本与代价,只许成功,是需要胆量的。
02,红旗相机的版本区分
虽然上照二厂的研发人员很努力,虽然不计成本与代价,但红旗20相机还是没能在1969年的“十一”前完成献礼任务。
直到1970年才最后成功。
早期实验机是“小开门”的,有人说,最早主要是仿的徕卡M3,而后期则是仿徕卡M4,或者说红旗20相机是仿徕卡M3和M4的混合机,但在后面开门上,又有日本佳能相机的影子。
我这几年接触了很多的红旗相机,但是就版本而言,都是后期的大开门。
实际红旗20相机有两种,也就是大开门和小开门。但大开门生产年限却很让人纳闷,为什么早期产量很少,而到1977年,大量的出现,然后就停止了。
所以我想把红旗20划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,就是试制期(1970年),这一年只有10台小开门,号码应该是70001-70010.
这是珍贵的红旗20相机,当年作为献礼,主要报送各级领导部门,我看见过的照片也只有002和006两台,而这些相机大部分不知所终了。
虽然现在红旗20相机有很多出现在某鱼网站,但小开门的早期实验机,一台也不见,当然了,如果出现,也绝对是天价,远非后期红旗相机价格可比。
第二阶段,过度生产期(1971-1976年),这一段时间生产的断断续续,有些年头多,有的少,因为我没有具体统计过看到相机的序列号,也就说不清具体那一年多,只是觉得好像1973年和1975年多一些。如果有一天能找到厂家的生产数据,就一目了然了。
这些年,其生产量也就一百多台。
第三阶段,也就是最后阶段(1977年),这一年一下子生产了100多台,是我见到红旗相机最多的一年,其中我的红旗和上海两位收藏家朋友的红旗,是三台连号的,都是77开头。
这就让人疑问,为什么1977年一下子出了这么多的红旗20相机,是因为国内经济形势变好,各个部门开始有钱,或者是国家给文化宣传部门投资,还是这一时期需要置换相机的单位多了,红旗20相机的需求量增大了?
这一年的产量似乎顶前些年的一半了,为什么到了最后就全线停产,第二年开始进行红旗与东风的最后总结验收,和获得了上海重大科技奖。
然后怎么就没有了呢?
有一份外文报道:据该厂一位负责人介绍,1971年至1976年间,总共生产了不到200部"红旗"。据说,每部相机的成本达6000多美元,定价却为3200美元,即使如此股票中的杠杆,"红旗"也没有销路。1971年生产的第一批有10余部,72年又生产了几十部,后来又制造出50多部,最后一批是100部,1977年正式停产。(摘自《照相机》杂志1987年2月)
发布于:辽宁省- 上一篇:股票玩杠杆股票放杠杆 四川长虹(600839)2月26日主力资金净卖出5.98亿元
- 下一篇:没有了